你会喝酒店客房迷你吧里价格两位数一听的可乐吗?
大部分人不会。并且还会嘲笑,是谁人傻钱多会付高价喝呢?
当客房迷你吧酒水单成为摆设,卖了几十年高价可乐的酒店小冰箱正在失去它的最后一点吸引力。
01 减法:躺平不卖了!但空空荡荡的冰箱会让人心情沮丧
反正卖两位数一瓶的可乐也没人买单,被消费后因为没有及时检查到而造成跑单更不划算,清洁小冰箱和检查过期食品还会加大人力成本,24小时开机待命也要花钱耗电······不赚钱的迷你吧小冰箱,正在经济型酒店甚至豪华酒店中回归最基础的冷藏功能。很多酒店客房只配置小冰箱,不再放置消费品,甚至只在小冰箱被客人需要启用时才接入电源。
其实很多人有一种“冰箱强迫症”,把冰箱塞得满满当当会产生幸福感;反之,打开冰箱后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容易产生沮丧的情绪。
为了不至于让小冰箱完全腾空,又解决销售难和跑单多的难题,部分高星奢华酒店的解决方案是直接开放小冰箱“免费畅饮”。这类酒店通常只在小冰箱里存放基础软饮,将成本计入房费,把它们跟茶包和咖啡包一样“免费”提供给住店客人使用,顺便还可以提高一波满意度。
但如果酒店考虑撤销迷你吧,小冰箱还有必要保留吗?可能当客人冬季入住酒店时,完全不需要用到小冰箱;但夏季入住时,就会希望冰箱里有一罐冰可乐;长时间居住在酒店的客人,偶尔还是会需要小冰箱来存放一些暂时吃不完的食品。如果还保留“冷藏”服务,或许选择做“减法”的酒店未来需要更小型、更节能、更专注于冷藏功能的小冰箱设计升级,没必要再执着于配备评星标准所要求的40L以上容量的标准小冰箱。
01 加法:还能再出几个销售方案!但不管你卖什么都不如外卖强
当年酒店迷你吧之所以能迎来黄金时代,是因为迷你吧的优势是便利性,赢利点在高定价。现在或许只有偏远的度假村还有一些迷你吧的销售机会。大部分商务型酒店的楼下就是便利店,城市外卖无死角覆盖,加上高星奢华酒店由集团指定采购商渠道进货的迷你吧产品全部大同小异,再与店外的零售价相比,酒店的迷你吧产品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少高星奢华酒店在迷你吧的产品设计中做了很多尝试,增加售卖更多样化又更独特的产品。例如,地域特色类产品(本地特色精酿啤酒、当地传统果汁汽水等)、健康保健类产品(即食养生食品、面膜、喷雾等)、互动类产品(自己动手完成调配的鸡尾酒、酒店纪念盲盒等)、合作类产品(仅在店内迷你吧出售的联名饮品、酒店独家定制饮品等)。可目前看来还暂时没有非常出圈的方案,收效甚微。
经济型酒店对于迷你吧也融合了一些共享经济和第三方托管的思路,通常考虑在公区设立大型自动贩卖机。客人既可以自行到公区购买,也可以在客房通过扫码购买后由送餐机器人派送到房间(机器人送达时间过长是客人吐槽最多的bug)。大型自动贩卖机可以支持售卖多种多样的饮料和零食,通常价格也会比较亲民;除了提供给住店客人,摆放在公区的自动贩卖机还有机会接触到餐饮和宴会客人,得到更多的销售接触面;贩卖机的运营可以直接交托给供应商管理,也减少了一些麻烦。
1974年mini bar服务被香港希尔顿酒店经理Robert Arnold于1974年引入酒店,随后几个月酒店的房内饮料消费增长了500%,随之而来的好业绩还体现在希尔顿酒店的年收入上,小小的一个举动竟激增了5%的年收入,于是希尔顿酒店将minibar业务推广至了整个集团。当初提出在酒店客房设置小冰箱并在里面摆满产品售卖的这个想法非常了不起,迷你吧既为客人提供小冰箱的功能,也不浪费小冰箱的空间,把“坪效”做到了最大化。
可现在的消费市场发生了变化,对于客人来说,小冰箱里展示的消费品一不稀奇,二不便宜,三也没有多便利。对于酒店来说,虽然迷你吧标价昂贵是客人拒绝消费的”罪魁祸首“,但根据历年多份调研报告显示,酒店运营迷你吧成本高昂,根本无利可获。
迷你吧是否还需要继续抢救一下?又或是酒店应该潇洒挥别过去,重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同的酒店走不同的路,希望能早点走出一条新路来。
以上文章转自酒店圈儿,侵删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