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显示,跨境游整体订单同比去年增长三成,其中入境游门票订单同比去年增长180%,入境游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6成。
广东省文旅厅数据显示,2025年1月28日至2月4日,广东共接待游客8011.8万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收入745.3亿元,同比增长7.5%。
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放宽,入境游市场还做出了了哪些亮眼成绩?
01
“China Travel”流量破10亿
国际互联网上,“China Travel”(中国游)主题的媒体流量轻松突破10亿大关。外国朋友们纷纷涌入中国,把镜头和目光都聚焦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甚至一些非旅游类博主也“闻风而动”,来华解锁“流量密码”,蹭一波热度。
02
入境游客增长迅猛
国家移民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11个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的高达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过境免签来华的外国人数量也同比上升132.9%。
03
观光客占大头
2024年1-7月,全国各口岸外籍入境人数达172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9%。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同期外籍人员来华观光的有572.2万人次,占比51%;会议商务活动380.3万人次,探亲访友172.3万人次,三类客群总计1124.8万人次,占整个入境人数的65%。
04
入境旅游订单增长
携程数据显示,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续拉动入境游增长。2024年二季度,享受144/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54个国家的境外游客,入境中国旅游订单环比增长28%。
05
国际航班增加
中国民用航空局积极推进国际航班增加,并协同落实入境简化手续政策,提升口岸机场航班、旅客、机组等通关及中转效率。
原数据来源:航空旅游网
06
旅游产品创新
各地和各级旅游部门积极提升入境旅游服务,开发更多贴合国外游客消费习惯的产品,如City Walk(城市漫游)、骑行游等。
说到入境客流量,前段时间的“韩潮”真是火了一把,大批韩国人涌入上海。那么,其他入境客都去哪儿了呢?
01
入境客流量去向
从入境客流量、免签入境人数和过境免签人数来看,过境免签城市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TOP10城市的入境外籍客流量约1060万人次,占上半年总流量1463.5万人次的72%。
1.火爆城市的特点:
一线、新一线城市:这些城市是入境游客的首选,毕竟资源丰富、设施完善。
传统入境游线路的城市:北京-西安-成都/洛阳-桂林-上海/香港,这些地方是入境游客的“打卡圣地”,历史悠久、风景优美。
能够跨区域联动的城市:比如上海,通过高铁可以轻松联动苏浙大部分县市。江浙沪片区有南京、杭州、上海三大枢纽,客源保障稳稳的。
全省热点覆盖的城市:比如云南,3个口岸开放的9城(昆明、丽江、玉溪、普洱、楚雄、大理、西双版纳、红河、文山)中近半都是国际知名的度假城市,覆盖了全省的旅游度假热点。
*2024年1-6月开放口岸的城市客流量,其中有数字标明的是去哪儿网的热门城市排行榜,红橙绿蓝等色是对实际入境客流量进行的等级划分。
2.冷门城市的特点:
开放区域与游客兴趣不匹配:最典型的例子是连云港,虽然是苏浙沪一大口岸,但入境游客更青睐江南地区,而非苏北。
携程平台统计显示,长三角城市的入境游订单中,上海之外最火的是杭州、南京、苏州、温州、宁波、无锡,全部位于长江南岸。
免签区域受限或交通承载量小:比如湖南,坐拥张家界这样的世界级热门景点,但张家界机场规模偏小,难以承载大规模客源。
*2024年1-6月开放口岸的城市客流量,其中有数字标明的是去哪儿网的热门城市排行榜,红橙绿蓝等色是对实际入境客流量进行的等级划分。
面对这波汹涌而来的入境客流量,全国各个城市该如何稳稳接住呢
02
城市如何借助入境客流量?
1.供给侧改革,增加多元服务
· 面向国际游客打好文化牌,更好地串联文旅点位,提供更加丰富的短途/短期旅游产品。
· 找到城市文旅景点基建和服务的角度。
一是强化各个点位的“硬件”,即景点的电子化多语种配备和标识系统,如北京、西安等,主要这类城市往往历史文化古迹和博物馆密集且集中,展馆体量巨大,而且入境游客更偏好体验历史传统文化的城市,景点电子化服务非常完善;
二是采用精细化设计线路、“傻瓜式”服务,如上海以“街区氛围”取胜,从浦东机场、邮轮港开始就有一日游、半日游线路推荐,实现“从机场到机场”的全包式服务,从一开始就将“新手”包裹在“外国人泡泡”中,优化体验。
2.根据客源变化,精细精准需求
· 不同类型的免签也带来了客源主体的改变。
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马来西亚、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的入境游客人次最多,增幅最高的马来西亚(双方免签)入境游订单同比达485%。
· 伴随客源地的变化,城市需要更精准、更精细的服务,提升游览体验。
比如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家庭游+扫货”“商务+扫货”。以兴趣爱好区分的一些特殊客群的深度体验,如面向啤酒爱好者的“神农尝百草”的精酿体验、面向灵修爱好者的寺庙闭关冥想等,依然处于蓝海阶段。
· 提供的场景和体验的“回味度”,可能推动游客多次往返,从而使得城市形成自己的“国际粉丝群”。
3.主动“造梗”,提前预判
· 培育具有“出圈”潜力的景点。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一些零星的点位的特点,做出预判;而后通过流媒体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定点传播,先培育出一点点热度,同时改善周边的城市环境,做好“出圈”的准备。
· 景点的培育也可以让入境游与国内游相辅相成。
外籍游客发现的城市新亮点,也可以面向国内客源,追加供给,优化基建和服务,提供有趣的体验。
例如丽江古城、北京胡同最初都是由外国人发掘并介绍到国外,然后在国内引起注意。这同样需要城市文旅部门对需求端和市场表现足够敏感,才可能接住新兴的流量。
03
各个酒店,又要做好哪些准备?
1、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 多语种服务:确保酒店员工具备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特别是在前台、客房服务和餐饮部门。可以考虑聘请多语种人才或提供语言培训,以满足不同国家游客的需求。
· 双语标识和菜单:在酒店内设置双语标识和菜单,确保入境游客能够轻松找到所需信息。
2、优化入住和退房流程
· 简化登记手续:利用技术手段简化入境游客的入住和退房流程,减少等待时间。例如,提供2、在线预订和自助入住服务。
· 外币兑换和支付便利:在酒店内设置外币兑换点和ATM机,提供多种支付方式,包括信用卡和移动支付,方便入境游客结账。
3、提供个性化服务
· 定制化体验:根据入境游客的偏好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定制化的房间布置、欢迎礼品、餐饮选择等。
· 文化体验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绘画、茶道、瑜伽等,让入境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文化。
4、加强员工培训
· 服务意识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确保员工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 应急处理能力:培训员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医疗紧急情况、设备故障等,确保能够及时解决问题,提升客户满意度。
5、提升设施和服务质量
· 定期维护设施:定期检查和维护酒店的设施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转,提高入住舒适度
· 增加服务项目:根据入境游客的需求,增加一些具有差异化特色的服务项目,如高端SPA、健身中心、私人管家服务等。
6、收集和反馈客户意见
· 客户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入境游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论、客服热线等多种方式,了解客人的真实需求和体验。
· 持续改进:将客户反馈纳入持续改进的范畴,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标准,提升服务质量。
7、优化旅游公共服务
· 旅游信息咨询:提供必要的中外文旅游地图、旅游指南等免费旅游宣传材料,完善旅游服务中心“i”标识设置。
· 线上信息咨询服务:鼓励重点旅游城市面向入境游客提供外文版线上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行程。
8、提升支付便利性
· 移动支付:推动入境游客持有效证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便捷购买道路客运票,实现地铁、车站等场所的双语咨询服务和广播报站。
· 外币兑换点:在酒店内增设外币兑换点和自助兑换机,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
通过提升语言沟通能力、优化入住和退房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员工培训、提升设施和服务质量、收集和反馈客户意见、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以及提升支付便利性,酒店可以有效提升入境游客的服务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直播预告